污染治理
效果如何?
“老百姓钱包越来越鼓,环境整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潘宇阳说,“目前,社区工作的中心就是社区环境整治。我不能说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污染,但明显好转是肯定的。”
积重难返,对于月泉社区来说,前面近30年发展水晶产业积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潘宇阳是去年才到月泉社区任社区主任一职的,拆违、治污成为他上任之后最重要的工作。
西溪在月泉社区辖区内长达3公里,一度是倾倒水晶废料、排污的重灾区。“路边到处堆放着水晶废料,形成了一座座小山,河水浑浊不堪,为了扩厂房,到处是违法建筑……”说起环境污染之痛,家住西溪附近的居民有苦难言。
去年,浦江县举全县之力整治水晶产业污染,上级部门向月泉社区下达了死命令———“零排放”。月泉社区建立四座水晶废料中转站,让水晶加工户废料有地方有序倾倒并及时清运;在西溪西边建立一个小型水晶园区和水晶管理用房,吸引加工户入园进行集约化管理;要求水晶加工户建设沉淀池,经过处理的废水循回利用,做到节能环保、污水零排放;对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成立水晶整治办公室,昼夜巡逻制度,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经过整治宣传,大部分的居民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水晶废渣随意丢弃的现象基本上看不到了,而废水收集之后基本也能做到循环使用。”潘宇阳说。
机制何时出台?
据悉,目前对于水晶加工业的污染治理主要是通过社区网格化的管理进行的。月泉社区水晶整治办公室有6名巡逻队员,昼夜巡逻。如果发现有漏排、偷排等现象,视情节轻重采取警告、勒令整改、拉闸断电、行政拘留等措施。
“因为有拉闸断电这样的紧箍咒在,加工户们基本上都很自觉,一旦拉闸断电的话,加工没有办法进行,就没有收入。”张能盛说。以社区为主导的整治工作效果明显,但是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整治措施中的许多细节主体都不明确,没有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一旦行政命令式的整治模式不能得到社区的支持,流于表面化的情况就会出现,那么污染势必会再次抬头。
“其实,问题根源在于整治经费从何而来?”社区干部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四座中转站建好后,不只是本小区,附近水晶加工户的废料倾倒在这里,每个月4吨位的货车至少需要拉400趟,每趟运费为100元,一年下来,光运费就得近60万元;整治办公室聘了6个工作人员,对偷排等违规行为进行不定期巡逻,每年的工资支出少说也得六七万元。
60岁的王祥荣是月泉社区水晶污染整治办公室巡逻队的队长。他说,6名队员从20多岁到40多岁再到60多岁,涵盖了老中青,每个月社区发放1200元工资,除了工资,没有任何保险和其他保障,尽管如此,也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发放工资了。
“社区没什么集体经济,办公经费都得一点一点筹集。”潘宇阳说,政府部门没有专门划拨整治经费,向加工户收取也行不通,尽管资金异常困难,可是整治一刻都不能停,就以中转站为例,只要一天不拉走,废料就会满溢到路面上,如果现在关停中转站,老百姓会如何看?